三尺讲台的耕耘者
蒋建国同志从教三十年来,一心扑在人才培养上,在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传帮带”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三尺讲台的耕耘者
蒋建国同志主讲“信息论与编码”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
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他主讲的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数学推导,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且学生也难以形成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因此蒋建国同志针对工科生的特点,结合多年的科研和工程经验,以具体的工程应用实例,讲解信息论的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具体实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及恰如其分的隔断记忆的合理性引出“马尔科夫信源”的概念;通过图像处理中的增强、锐化、超分辨率重建等技术来解读“信息不增性原理”,等等,有效地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知识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课程采用问题导入、研究思路介绍的方式讲授,讲清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工程实现,在讲解各种定理的时候,注重剖析其物理意义,揭示各种现象和效果的本质原因,以事物的两面性、代价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进行讲授,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教书的过程中注重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倡“阳光心态,快乐学习”,“我们充分享受着前人创造的成果,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应该做的贡献,现阶段应该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为回报社会打好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崇拜和学习的”,从而明确奋斗目标,积极主动地求学进取,养成“素养为弓,敬业为弦,激情为矢,勤奋为径,”的求学理念。每个个体的进取带来的群体效果就是优良的学风。
电子信息工程2008-1班的王刚同学,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参加了《基于声源定位的大型停车场视频监控辅助系统》、《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图像监控系统研究》、《基于有理插值的图像修复算法研究》、《基于UDCT 的图像去噪算法研究》等校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两次获得高教社杯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安徽省一等奖等,本科毕业前已有3篇英文学术论文投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llel, Emergent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和《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并且被华为公司录用。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院蒋建国书记给我们作了一场报告,主要内容是如何度过大学的四年生活,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要敢于挑战自己,大学生要走自己的路,要与众不同。只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能在追求梦想的征程上取得辉煌,才能让人生更独特,更完美。”
注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学科建设,科研反哺教学。密切跟踪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将自己的科研体会和经验带到课堂上,向大学生传授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的建设始终走在专业的前沿。
他坚信:要给学生一盆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30年来,他基本上是每天三单元工作,很少有休闲的时候,节假日就是他加班加点拾遗补缺的时刻。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多年来,他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博导类基金、国防、科技部、安徽省等科研、教研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国际和国内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次,他引300余篇次。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蒋建国同志从1998年任学院院长,2007年任学院党委书记以来,一直重视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带领全院职工踏实努力,不断增强学院的学科实力,完成了从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到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美进化,并且建立了“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布式控制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视频监控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教学基地,参与了“特种显示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
由于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同时历任院长、党委书记的管理职务,因此蒋建国同志一直工作在超负荷的状态,2010年4月,因工作过度劳累,他晕倒在讲台上,在医院接受了24小时特别监护后,第三天又坚持回到课堂为学生上课。蒋建国同志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名师风范感染了每一个合肥工大人。
创新教育的先行者
蒋建国同志一直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吸引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指导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全国各类型的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使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早在1997年,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本人被授予“园丁奖”,这是合肥工业大学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殊荣;1998年,他在合肥工业大学率先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供学生随时到该基地工作,开展ICPC程序设计、RoboCup机器人足球、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TI中国大学生DSP大奖赛等竞赛活动的训练,并带领全院教职工投入指导,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基于CSNEW 模式(早、新、恒、主、广,见附2)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十几年来,1000多名本科生依托该基地锻炼了实践创新能力,并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了近300余项全国和省级奖励。蒋建国同志亲自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第二、三、四届TI中国大学生DSP大奖赛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本人被大赛组委会授予“突出贡献奖”)。
因为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贡献,蒋建国同志及其团队荣获2008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学生生活的关爱者
蒋建国同志每年为大学一年级新生作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他们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等提出宝贵建议。
连续担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班的班导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定期召开班会,不定期地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指导和督促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困难。
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8-2班的学生张龙的家庭十分困难,蒋建国同志在该生入学报到时了解到这个情况,拿出1000元为该生安顿好生活,并安排分管副书记落实了该生的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问题。目前该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四年学业,并考取中科院软件所的研究生。
2004年,蒋建国同志在得知03级研究生胡嘉凯家庭困难,长期受亲戚资助求学的情况后,为其联系了三助岗位,并给予生活上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业上的指导。该生2006年毕业后就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勤奋工作,短短几年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项目经理,带领上百人的团队取得了一些列技术成果。
2011年,研究生刘俊杰被医院诊断为肝癌,蒋建国同志及时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为其捐款13万多元,并联系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该生深受感动,以顽强毅力坚持与病魔做斗争,在医生预告存活期仅3个月的情况下,现已超过9个月并且状况良好。
学生们在送给他的贺卡中说:您的关爱非常温暖,您待我们如父亲一样亲!
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培育者
关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理论水平可以‘顶天’,工程能力得以‘立地’”,指导学生分时、分阶段地锻炼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程技术能力。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崇实尚新,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共培养出博士12名,硕士60余名,所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合肥工业大学“十大科技标兵”称号、“英图”一等奖学金、“旺宏”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的研究生有多位年年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员工,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典型代表如下:
张国富,2008届博士毕业生,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导,IEEE、ACM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2008年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Information Sciences、Applied Soft Computing、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兼任AAMAS、自动化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胡嘉凯,2006届硕士毕业生,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2006年获华为中央平台开发台优秀新员工标兵称号;2008年承任项目经理,交付便携式话务量测试仪,成功支持中国电信CDMA割接;2009年承担媒体开发组经理,交付语音、视频性能测试仪表;2010年开始承担话务量测试仪表版本经理,负责整体交付,其中2011年版本获评公司五星级项目,成功支持华为云计算、IP、多媒体等产品验证。
梁立伟,2005届硕士毕业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多媒体平台部主任工程师、科长,先后负责会议电视、IPTV、核心网、智能手机(2009年温总理来公司视察时亲自试用)、手机芯片等相关产品的视频功能研发,图像质量业界领先,产品销往欧美高端市场。并完成第一发明人专利20余项,其中PCT专利7项,国际标准提案1项。
每当得知昔日爱徒取得优秀成绩,他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因为这些是对他三十年来教书育人的最好回报。
青年教师的优秀导师
蒋建国同志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带出了一支责任感强、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梯队。目前,团队教师9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其中,有5名青年教师(齐美彬、夏娜、张国富、苏兆品、李小红)都是蒋建国同志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起来的。这些青年教师已经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展露头角。
其中,青年教师夏娜从2001年本科阶段开始师从蒋建国教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蒋建国同志的悉心指导,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熟悉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各种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在2004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在课堂上注意和学生的会意交流,包括眼神交流,以判断学生理解得如何。”
“引导学生跟着你的意识流走,注重启发和总结。”
“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成果带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价值!” ……
蒋建国同志的这些谆谆教导一直是夏娜教学的技巧和法宝。
他也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相信“没有科研的积累,难有出色的教学”。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夏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等项目多项,并获得多个省市级科技奖项。正是因为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夏娜先后荣获了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0年安徽省“教坛新秀”奖和2011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1年晋升为教授(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