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血和信念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
王建军自1982年1月从教以来,以知识分子特有的使命、认真与执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心血和信念诠释了一位大学教授的尊严和崇高,用心血和信念践行了一名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用心血和信念谱写了一个平凡岗位的至上和超越。
爱岗敬业,以生为本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从教三十年来,王建军坚持以学生为本,认为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核心。
王建军酷爱教学,爱护学生,但他对学生爱而不溺,他总是先教学生“做人”之理,再教学生“做事”、“做学问”之道。刚工作时,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他先后认真阅读了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自觉探索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自己动手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过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枯燥内容的理解。
在传授教科书上理论知识的同时,他注重传授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新的先进理论和前沿技术,每学期都为大学生开设“博士论坛”,在每学年各层次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都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选定论文题目,按毕业论文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文献调研、毕业实习、制订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处理实验数据、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毕业论文、翻译外文文献、预备答辩、正式答辩等主要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得到了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文字处理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展现。
王建军1996年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4人的学位论文都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指导了二十余届本科生的结业,指导的本科生中,有10多人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2011年7月受聘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2010年受聘宝钢集团公司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
王建军做为宝钢人才开发院首批兼职教授之一,多年来主动承担宝钢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中的高难度课程,充分发挥其专业所长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将自己研究心得与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宝钢现场技术技能人员。随着宝钢“三年千名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出台,王建军毫无怨言地承担并参与了“三年千名新技师”培训鉴定模式与实施方案的讨论、研究和制定工作,并大胆提出了“强化基础、拓展专业、突出能力”的设想,为后期“三年千名新技师”和“新三年千名技师”培训鉴定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王建军经常说,没有品德而只有知识是危险的。在他看来,教师教学,重点在育;学生学习,重点在“习”,学生要自己想学习,学会学习。这里的“习”,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预习、复习、实习,还更主要的是践行、修品、养性、涵泳、磨砺等意义。王建军整天都在忙碌着,然而无论多忙,他和学生们总保持着联系和沟通。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师生之情却历久弥深,亲密无间;这种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挚情,恐怕只有那些真正爱学生并全身心地投入真情的教师方可收获到。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王建军说: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把学生教好比什么都重要,但教学是一个‘无底洞’,甚至穷其一生精力都不一定能做到完美。长期以来,王建军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他思维活跃,在教学中从不墨守成规,善于接受新思想特别是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课程中。他注重收集国内外有关冶金专业的文献资料,及时掌握国外有关专业最新发展等信息并合理引入教学中,内容新而不华。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主线,内容层次分明,授课条理性强,学生善于掌握。学生评价说:“王老师在讲课时将书本知识和学科前沿问题有机结合,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很多同学就是受到这种感染,很快走上从事科学研究这条甘苦兼备的道路。
专业课具有综合性强和贴近生产实际的特点,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王建军一直认为,教师要讲好一门课,必须掌握这门课程深厚的基础知识,领悟讲授课程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广博知识,还要对这个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有深入了解。而这些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便是教材,因此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倾注满腔心血进行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1998年他主持了《冶金传输原理》教改工作,该课程获得了学校教改三等奖,2005年又获安徽省精品课程。他还编写出了适合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冶金概论》,受到学生的好评。他还承担了教育部教改课题“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子课题冶金工程专业素质教育改革课题“冶金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积极筹建了冶金工程专业仿真实习基地,2000年该教改项目获安徽省教育厅教改三等奖。下厂实习时,他结合课题教学,参与编写内部教材,并着手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普及,王建军又把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出版了《中间包冶金学》专著。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爱,没有对事业的执着,王建军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在王建军看来,大学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取得“满堂彩”的同时,在科研上他也不断创新求进。
自2000年以来,王建军先后主持2项863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主持与参与了2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钢铁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科研经费近400万元。出版了《中间包冶金学》专著,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
1995年,他承担的马钢三钢厂“板坯连铸结晶器拉漏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自行开发了一套结晶器漏钢预报系统,每年为工厂产生250万元的经济效益,并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王建军1996年承担了原冶金部重点课题“中间包非等温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数模研究”,独自开发编写了一套大型三维计算机软件,以及流场与温度场耦合计算软件;设计了热态水模试验,经专家鉴定这两方面国内领先;在连铸中间包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王建军承担了马钢“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项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创新了工艺过程物流管理,实施了“时刻表式的作业计划”,确保高效全连铸生产工艺路线的畅通,使铸机作业率由65%提高到87%。该模式在全连铸生产中应用属于国内首创。同时对引进的原有工艺及设备进行了改造、创新后,使铸机达到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水平,铸机的年产量由63万吨提高到110万吨。
2005年,他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加了马钢公司国家98技术创新项目“高质量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该项目对国内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进行了系统开发研究,对国内首次引进的近终形异型坯连铸和H型钢万能轧制设备和技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了H型钢产品生产系统集成创新,形成了国内首条年产120万吨高质量H型钢生产线。该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冶金行业科技进步特等奖。
车轮和轮箍是马钢的拳头产品,降低车轮钢中大型夹杂的含量作为马钢质量问题的热点、难点,受到马钢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问题作为马钢的五大攻关课题之一。王建军与马钢签订“马钢车轮钢圆锭大型夹杂物研究”联合攻关课题,共同进行车轮钢的大型夹杂物攻关,很好地解决了车轮钢中大型夹杂物的废品难题。该项目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300多万元。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王建军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用心血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他说:“是党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只能用一生去追求。”
在担任冶金工程学院院长以来,王建军努力加强冶金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冶金工程学科成为安工大的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王建军还注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经过多次的调研、总结、讨论,凝练出学校校特色、优势的五个学科发展方向:冶金二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研究;高品质钢冶炼与凝固过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炼铁新工艺、新技术与新理论研究;冶金焦炭质量控制与炼焦工艺系统节能;冶金熔体与熔渣性质及组元走向控制的物理化学基础。近年来,学院通过积极组织申报省部共建项目、协力银行贷款和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博点重点建设学科等专项资金及各类科研活动,筹措资金二千余万元,全部投入到学科平台建设,使冶金工程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成立“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准建立“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2007年成立“安徽省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批准建立“冶金减排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他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学科点近五年来承担了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承担国内大型冶金企业科研项目110余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年均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申请专利2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培育出优秀的科研群体,形成了一支适应和把握现代学术研究方向、学科发展前沿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2007年冶金工程学科设置皖江学者讲习教授岗位,2008年设置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6年冶金学科的“冶金资源与环境保护”科研团队获准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为了学院的发展,王建军经常起早贪黑地加班到深夜。同事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说“没办法,事太多了”。他认为,教师就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潜能,用心血和信念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尽管这样不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一定能无愧于一生。